图为The Gate Building ,是 DIFC 的“门户”标志,设计灵感来源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和凯旋门,象征金融中心的稳定与永恒。 它是一个 15 层高的办公大楼,位于 DIFC 的 Gate Precinct(拱门区),包括一个宏伟的拱门入口,周围环绕着棕榈树、绿地和现代高楼。
在从事海外房产业的居外IQI集团,我们常被问及如何在海外分散财富和保护财富。2025年9月16日,香港高等法院对许家印资产的裁决引发热议,让许多企业家和投资者重新思考:离岸信托还是“终极防护盾”吗?在这方面,居外IQI集团全球财富管理业务总监、私人财富顾问Haroon Anwar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。
事件真相:是冻结还是“击穿”?
一篇题为《许家印家族信托“防火墙”,被彻底击穿》的文章在网上疯传,称香港高等法院不仅冻结了许家印77亿美元的全球资产,还首次将他价值约23亿美元的美国信托纳入清算范围,冻结了5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。
我们通过路透社(Reuters)、《南华早报》(SCMP)和《明天地产》(Mingtiandi)等权威媒体核实后发现:法院确实于2025年9月16日下令,禁止许家印及关联人(包括前妻丁玉梅)处置价值约77亿美元的资产,包括香港、英国、美国的房产、飞机、游艇等。清盘人(Alvarez & Marsal的两位负责人)正在追回约60亿美元的“不当”股息和薪酬,这些资金疑似通过离岸渠道转移。
但“彻底击穿”信托的说法明显夸大。英文媒体未明确提到信托细节,中文报道则指出,这是香港《破产条例》的常规操作:如果信托涉嫌“欺诈性转移”(比如在债务危机时转移资产)或设立人对信托控制过多,法院可能视其为“假信托”,从而取消保护。目前,信托只是被冻结和调查,尚未被正式撤销。要真正追回资产,还需美国法院配合,而这可能耗时数年。
法律启示:信托的“安全港”神话破灭?
这篇文章将案件比作“刺破公司面纱”的信托版,强调当信托被用来躲避债务时,法院会优先保护债权人。我很认同这一点。香港的普通法体系注重“实质重于形式”:如果信托在恒大2017年财务危机初现时设立,且许家印保留过多控制权(比如投资决定权),法院可能认定它是“自益”工具,直接追回资产。
其实这并非“史无前例”。2024年,香港其他债务案中已有类似信托冻结先例。许家印案的特殊之处在于金额巨大(77亿美元!),加上全球合作趋势——清盘人通过伦敦法院追踪英属维京群岛(BVI)公司和美国信托。这提醒高净值人士:离岸信托的“安全港”正在变弱,尤其在全球透明规则(如CRS)下,资产躲无可躲。
迪拜基金会:一个财富保护的新思路
居外IQI私人财富顾问Haroon Anwar为财富保护的演变提供了当代视角。他说:
“虽然传统离岸信托长期用于资产保护,但当今全球环境要求更透明、合规且结构化的解决方案。信托仍然有用,但必须设计清晰的所有权分离、良好的治理,并具备跨境意识。”
Haroon强调,迪拜国际金融中心(DIFC)基金会是一个前瞻性的选择。根据2018年DIFC第3号法律设立,基金会拥有独立的法律人格——这意味着资产由基金会本身拥有,而非创始人或受托人。只要提前设立并以负责任的资金资助,这种结构能降低与控制权相关的风险。
他指出,由管理良好的基金会理事会和DIFC注册处的监督,确保了透明度和合规性,而DIFC的法律框架提供了一道“防火墙”,限制了外国判决的影响。
Haroon总结道:“DIFC基金会不仅仅是一个司法管辖区的选择。它代表了对更强法律独立性、治理完整性和长期资产保护的转变——对拥有国际投资或混合结构的家族尤其有价值。”
凭借隐私、合规性和普通法确定性的平衡,DIFC基金会模式持续吸引寻求安全、面向未来的财富规划解决方案的全球家族。
给您的启示:如何保护财富?
许家印案敲响警钟,但也带来机会。我们建议:
- 合法合规:信托资金必须来源干净,避免像恒大“股息转移”被追回。提前审计是关键。
- 多元化投资:全球监管趋严,离岸工具不再隐秘。考虑海外房产(居外IQI专长)或基金,搭配基金会更稳健。
- 家庭规划:丁玉梅的资产冻结和家族诉讼显示,“假离婚”没用。财富计划要考虑家庭关系,我们提供定制咨询。
- 选择DIFC:其法律框架适合家族传承,但需专业设计,并提前布局。
(免责声明:本文基于公开信息分析,非法律或投资建议。)
0
推荐